1)第九十五章、炼钢和锅驼机_时空之门161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是单纯的,只把一堆图纸和数据,交给古代那些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工匠们,让他们造出一个近现代的工业品来。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把一个或者几个工业品的实物和具体的操作流程、安装工艺,和相关的图纸和数据,交给古代的工匠们,让他们进行逆行推断和仿造的话,成功率就是非常之高的。

  中国人不仅创造能力高居世界首位,产生了许多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性发明。而且,中国人的仿造能力也绝对是全球第一的。

  王书辉从小在兵工厂长大,他听那些七八十岁的老爷子们讲的最多的,就是他们那群刚刚接受了扫盲教育的半文盲工人们,是怎样拆开老毛子的各种武器弹药,然后仿制出差不多的产品的。王书辉相信,自己麾下的工匠们也有这样的能力。

  最近半年多来,王书辉先让工业委员会钢铁组的成员们和一些外聘的铁匠,带领最新招募来的几批工人,自己动手建设了几座土高炉进行熟练工种。而王书辉自己,则带领着原教导营出身,受过基本教育和培训的技术人员,在江北村工业基地,先后建立了三座实验性小高炉。

  在这之后,由工业委员会的钢铁工作组,组织经过技术研修学校培训的技术员和参加了前面三座小高炉建设的技术人员一起,独立建立了五座小高炉。至此,复兴会工业委员会基本掌握了炼铁高炉的建造方法和操作工艺。实现了平均日产生铁五十吨。

  当然了,原本王书辉从现代运来的小高炉,按照每一座的设计产量,日产量都应该轻松超过一百吨。但是,总共八座现代工艺的小高炉,在半瓶水技术员和正在扫盲的工人们的操作下,实际产量只能达到设计产量的十六分之一。而且,各种事故、各种伤亡还是层出不穷。工业委员会代表胡国华,就在工作中被砸断了一条腿,现在只能拄着拐工作。

  1620年九月份的时候,王书辉根据现代的智囊们的建议,决定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开始开展锅驼机在明末的批量生产工作。炼铁高炉生产的日趋稳定和上千名基本掌握了近代车床使用方法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给王书辉对锅驼机进行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不过王书辉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想要批量化的生产锅驼机,自己就必须能够批量化的生产钢材,想要批量化的生产钢材,就必须让这些刚刚基本掌握了小高炉炼铁技术的工人们,进一步的掌握炼钢的技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近代工业发展起来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炼钢技术水平最高的就是中国。

  1637年成书的《天工开物》中,就已经完整的记载了当时绝对的,世界领先水平的,

  请收藏:https://m.mgsh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