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四十九章 国家宝藏(四)_综艺我为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香炉两端的把手的称呼。

  这个香炉的耳,是两个大象头,它们卷着鼻子,通体金色,富贵而灵动。

  据专家考证,这两个象耳,包括香炉底部的象足,都是明朝时候加上去的,而主体的珐琅是元代制造。

  所以,它仍然是一件元代艺术品。

  也因为这些象耳和象足,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被归入明朝工艺品。

  还有这两个富贵的象头,中国人大多数认为大象是从阿三传来的动物。

  据说汉朝时期的佛经,就是几头大象驮来的。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大象,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本地象灭绝了,只能从国外进口。

  史书上关于大象的记载不少,最有力的证据来自秦朝。

  那时秦始皇派人征服岭南地区,设立了一个郡,就叫象郡。

  可见,大象在中国早已存在。”

  涨姿势了,每一件珍贵古董的背后都蕴含着无穷的文化,这才是古董真正的魅力。

  难怪那些专家为了这些古董都拼了老命,其所代表的数字价值是一方面,更深层的是其华丽外表下的一段历史。

  这才是无数学者专家愿意为其投入精力的原因,对于考古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接下来,有江超上场演绎了一段短剧。

  剧目是根据一段传说改编的。

  传说,元朝皇宫曾遭遇一场大火,烧了不少宫殿和宝物。

  人们清理废墟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色彩斑斓的瓶子,皇帝拿到后爱不释手,命京城的工匠们仿制。

  巧手的工匠们根本想不通这个宝瓶的制造工艺。

  江超饰演的李姓工匠日思夜想,不得其解。

  而一天晚上,他梦见女娲娘娘,并告诉他:“这宝瓶,是宝石和金银融在一起烧成的。”

  从此,李工匠开始烧制这种瓶子,它也成为一门宫廷专有的特种工艺。

  这当然只是传说,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这种工艺。

  工匠们把扁铜丝烧热,掐成花纹焊在铜胎上,再把珐琅质地的釉彩填进花纹内,用火烧制。

  成品图案精美,色彩斑斓,贵气十足,一直受到权贵的喜爱。

  后因为珐琅釉多为蓝色,这种工艺在明朝景泰年间最为流行,因此民间称之为“景泰蓝”。

  反而它的专业名称掐丝珐琅,渐渐不为人们所知。

  掐丝珐琅在古代的应用十分广泛,小到女子的耳环、头饰、镯子,大到巨大的花瓶,都可以运用这种工艺。

  同时,它也十分昂贵,过去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

  因此,珍贵的景泰蓝艺术品大多被皇家收藏。

  故宫博物院有“景泰蓝传世六珍”,其中就以元代的这件最为贵重。

  又一国宝落下帷幕,现场观众好像受过洗礼了一般,整个人都升华了。

  确实,欣赏古董,其实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因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看到其美丽的外表,还要了解其代表的历史。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古董岁月的熏陶,气质油然而生。

  梁栋也是为了这部综艺,临阵磨枪学了些古董知识。

  结果越学头越大,没有天赋根本别想在古董行里站住脚。

  别的不说,光是对于各种史料的了解,就得花费大工夫。

  光了解正史还不够,那些稀有书籍上记载的野史,也是必须了解的范畴。

  只能说中国太大了,随随便便一个领域都足以让人研究几辈子,都研究不明白了。

  请收藏:https://m.mgshu.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